近日,上海、陜西、安徽等多地先后出臺文件,為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權益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發布的文件中均要求平臺優化算法規則,禁止平臺將“最嚴算法”作為考核要求,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
近年來,我國平臺經濟發展迅速,產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2億人左右。新就業形態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也對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提出了新挑戰。不少勞動者被“困在系統里、綁在算法上、捆在抽成里、游離在社保外”,其中,“最嚴算法”成為人們吐槽的焦點。例如,在“最嚴算法”驅使下,為避免差評、增加配送單數,外賣騎手越跑越快,逆行、闖紅燈、超速等問題帶來巨大安全隱患。而平臺則在“最嚴算法”背后,將問題轉嫁給消費者與勞動者,逃避本應承擔的責任。
自去年7月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以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日益受到重視。此次多地出臺文件要求禁用“最嚴算法”,提倡“算法取中”,合理確定考核要素,進一步補齊了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短板,不僅增強了勞動者抵御風險的能力和底氣,更有助于市場有序發展、社會長治久安。
同時,平臺企業認真落實相關要求,摒棄“以罰代管”粗放經營方式,持續優化算法規則,兼顧服務質量和勞動者權益保護,將有效改善平臺經濟整體生態。
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優化平臺經濟行業生態,需良法,更要善治。各地積極制定出臺各類政策的同時,除了需注重加強政策的執行,還需構建常態化監管機制、暢通投訴和維權渠道,并加強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及普法教育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促進勞動者就業,推動平臺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雷雨田)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