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 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生態環境保護開局之年。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2021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如何?是否完成既定目標?
“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的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了良好開局!苯,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孫守亮表示,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廣大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 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
“這一年我們保持戰略定力,鞏固拓展‘十三五’時期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的成果!睂O守亮說,“我們能感覺到藍天白云、清水綠岸明顯增多!
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7.5%,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地表水I—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4.9%,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標預計達到“十四五”序時進度要求;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4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預計完成年度目標。
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取得新成效
鋼鐵行業是工業廢氣治理的重點領域,存在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無組織排放嚴重、區域空氣污染較為突出等環境問題。自2018 年以來,鋼鐵行業重點開展了燒結煙氣脫硝、各工序除塵器升級、原料場和皮帶通廊全封閉、運輸車輛淘汰升級等超低排放改造工作。
據孫守亮介紹,截至2021年底,全國1.45億噸鋼鐵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北方地區完成散煤治理約420萬戶,推進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持續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和夏季臭氧治理攻堅,臭氧濃度上升態勢得到有效遏制。碧水保衛戰方面,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長江入河排污口監測工作基本完成,完成黃河干流上游和中游部分河段7827公里岸線排污口排查,登記入河排污口4434個。累計劃定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9132個。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持續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推進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和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凈土保衛戰方面,完成企業用地調查的地方成果審查和國家成果集成,新增完成1.6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完成400余個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開展68個國家級化工園區和9個重點鉛鋅礦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
截至2021年底,我國綠色債券存量規模1.16萬億元。環境保護稅有序推進,2020年全國入庫總額207億元,因低標準排放污染物享受減稅優惠累計超過100億元。清潔能源產業綠色信貸余額突破3萬億元。
2021年,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新成效方面,生態環境部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印發《關于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梳理建立在建擬建“兩高”項目的環評管理臺賬,全面啟動修訂有關環評審批原則,嚴把生態環境準入關口,全年“兩高”相關行業環評審批數量下降超過三成。同時,配合出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此外,不斷深化低碳試點,試點省市碳強度下降總體快于全國。
“當然,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壓力仍然較大,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發展面臨的任務還比較重,生態環境改善基礎還不穩固,一些地方和企業依法治污的自覺性需要著力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面臨諸多壓力和挑戰!睂O守亮指出,2022年綜合考慮經濟平穩運行、常態化疫情防控、生態環境改善的需要,不設定過高的目標,但力爭高質量完成。在重點工作推進方面,強調要從實際出發,在綠色低碳、污染防治等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中國經濟網 記者楊秀峰)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