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與“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的實現,帶動冰雪產業的發展紅利頻頻釋放,將極大促進我國冰雪運動的蓬勃發展。數據顯示,我國冰雪運動產值2022年將達到8000億元,2025年將超過1萬億元。
冰雪舞臺“綠”意濃!熬G色冬奧”不僅帶動3億人參加冰雪運動,更讓人民對綠色生活方式有了更直接、更深層次的體會。未來如何繼續捧牢“雪飯碗”,釋放冰雪經濟新活力?業內人士指出,生態保護是前提。

萬億冰雪經濟破“冰”前行
從“冰雪運動不進山海關”到“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順利舉辦,將釋放冰雪經濟在我國的巨大潛力,推動我國冰雪產業穩定增長。易觀分析認為,冰雪產業呈現出綠色化、長周期、高頻次的新特點,隨著冰雪運動用戶規模增長和相關消費習慣養成,疊加相關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冰雪產業規模將持續增長,產業發展前景開闊。
相關統計顯示,從2015年北京申冬奧成功到2021年10月間,我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居民參與率達24.56%。我國冰雪產業市場規模在2014-2016年高速增長后,保持穩定增長,年復合增長率為26.65%,預計冰雪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在2025年突破萬億元大關。
白雪經濟“綠”為伴
國家速滑館、五棵松體育中心等冬奧場館,選用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系統,冰面溫差控制在0.5℃以內,碳排量接近于零,這項技術大規模應用于北京冬奧會,也是奧運史上的首次,同時利用冷熱聯供一體化設計對制冷余熱進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實現場館100%全綠色……北京冬奧會用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綠色成績單”。
日前,英國《自然》雜志引述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能源系統研究員邁克爾?戴維森的觀點稱,北京冬奧會將減少碳排放約130萬噸。這一成果“證明了在更全面的活動中實現碳中和是可能的”。
由此可見,生態保護和冰雪經濟兩者之間相互關聯,彼此成就。發展冰雪產業,必須要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科學規劃冰雪產業的發展,最大限度降低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方面,加強生態保護,才能筑牢冰雪產業發展的根基,從而帶動相關冰雪旅游業縱深發展,讓更多人端牢冰雪經濟的飯碗。另一方面,冰雪經濟迅速發展,更能讓人們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也有助于集聚更多資金用于生態環境保護。
以吉林省為例,近年來,該省各地涌現出長春冰雪新天地等一大批高品質實景冰雪項目。而這些冰雪項目落地的前提均是以吉林省生態環境持續好轉作為支撐的。如今,吉林更是主動踐行“兩山”理念,始終以鐵的措施來保證各項生態環保措施落在實處,以此打開黑土地上冰雪經濟的新天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表示,冰雪是一種生態產品,冰雪為媒、冰雪有價,這次冬奧賽場所在地北京、張家口,將氣候資源、冰雪優勢轉化為新的發展契機,帶動區域冰雪運動產業和旅游發展,就是大眾身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生動實踐。
綠色低碳點亮“白色”未來
北京2022年冬奧雖已結束,但在“綠色奧運”的春風中,綠色、低碳等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源源不斷為冰雪產業發展釋放強大推動力!熬G色冬奧”讓人們對綠色生活方式有了更直接、更深層次的體會。越來越多民眾選擇綠色出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綠色財富”是最大的財富,在普及冰雪運動的同時,提升全民綠色可持續理念和綠色低碳素質。
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本質上都是走綠色發展道路。藍天之下,白雪之上,“三億人上冰雪”的美好愿景已經照進了現實。要確保冰雪經濟在未來實現有序發展,就要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奏響我國冰雪經濟綠色新樂章。(中國經濟網 記者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