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3日訊(記者楊秀峰)2月2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孫守亮在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的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良好開局。

一是“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頂層設計系統構建。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十四五”時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同時,生態環境部牽頭研究6項重點領域改革文件,正在陸續出臺9項“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和9個污染防治攻堅戰專項行動方案。
二是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有力推進。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全國1.45億噸鋼鐵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北方地區完成散煤治理約420萬戶。推進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持續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和夏季臭氧治理攻堅,臭氧濃度上升態勢得到有效遏制。碧水保衛戰方面,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長江入河排污口監測工作基本完成,完成黃河干流上游和中游部分河段7827公里岸線排污口排查,登記入河排污口4434個。累計劃定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9132個。持續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推進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和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凈土保衛戰方面,完成企業用地調查的地方成果審查和國家成果集成,新增完成1.6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完成400余個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開展68個國家級化工園區和9個重點鉛鋅礦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三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新成效。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推進重大項目和能源保供項目落地實施,助力釋放合法煤炭產能1.4億噸/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印發《關于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支持配合出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結束。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取得積極成果。加快“三線一單”成果落地應用。持續推進國家重大戰略生態環保工作,聯合發展改革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四是生態環境安全監管取得進一步成效。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開展“綠盾2021”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督試點。強化“一廢一庫一品”(危險廢物、尾礦庫、化學品)環境監管,深入推進危險廢物整治三年行動。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深入開展全國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三年行動。
五是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持續提升。持續鞏固排污許可全覆蓋成果,累計將300多萬個固定源納入管理范圍。推進出臺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制定。分三批對17個。▍^)及2家中央企業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推動建立以自動監控為核心的遠程監管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指引精準打擊違法行為。出臺《關于加強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管理推動差異化執法監管的指導意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2022年是推動落實“十四五”頂層設計、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的重要一年,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據孫守亮介紹,2022年,生態環境部部署了有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強化生態保護監管,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六個方面的工作重點。同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面向美麗中國遠景建設目標提出了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防控、生態保護四個方面的目標指標。